昂按∶半夏止呕和胃健脾,亦通治烦呕不欲食,寒热间作,脾亦有之,不独少阳也,小柴胡之用半夏,以邪在半表半里,则阴阳争,用半夏和胃而通阴阳也,《灵枢经》用治不眠,亦同此意。陶节庵曰∶伤寒邪热传里,须看热气浅深用药∶三焦俱伤,则痞满燥实坚全见,宜大承气汤;邪在中焦,则有燥实坚三证,宜调胃承气汤,加甘草和中,去枳朴者,恐伤上焦氤氲之气也;邪在上焦,则痞而实,宜小承气汤,去芒硝者,恐伤下焦真阴也。
姜、葱各半斤,煎汤一斛,倾大盆中,用小板一块,横加盆上,令患人坐卧其上蒸之,外以席被围定,露其口鼻,外可进发汗药。此在临证而加察焉可也。
《医贯》曰∶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,则内伤不明,而杀人多矣;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,则阴虚不明,而杀人多矣。 证必有脉,脉者,脏腑经络、寒热虚实所由分也。
非时不正之气,由鼻而入,皮毛未得受邪,故无汗;病由于温,故发热口渴。 盖前人作法后人因焉,创始者难为力,后起者易为功,取古人已验之成规而斟酌用之,为效不既易乎。
寒者温之,故用干姜之辛热;邪之凑也,其气必虚,故用人参、白术、甘草之温补。按∶伤寒发黄,有在太阳膀胱者,与阳明瘀热在胃者不同,故仲景亦有不可下,当于寒湿中求之之说;若瘀热在里,亦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利水之剂者,方见《伤寒论》。
黄、人参,甘温者也,故能补气。本方加当归、白芍、陈皮、浓朴、川椒,入姜煎,名温胃汤∶治忧思郁结,脾肺气凝,胀满上冲,饮食不下。